年假剛過,不知道各位朋友是否也像小編一樣,感到今年的過年似乎比較少「年味」呢?為了稱職(?)扮演「華人習俗守護者」的責任,醇品這次特別推出最適宜本年度送禮、飲用的法國龍船堡(Chateau Beychevelle),希望能為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中帶來好彩頭!
世界上的眾多國家,大概只有華人地區還保留著"陰曆、陽曆" 並行的習慣
因此對於日漸富裕的中國市場,許多酒莊也不約而同的有所行動
除了本文介紹的龍船堡之外,拉菲堡2008年的做法也堪稱一絕...
眾所周知,法國波爾多產區有著獨步世界的古老分級制度:1855年分級(Grand Cru Classe en 1855)。在19世紀中葉,法國主辦世界博覽會時,將部分品質較高的波爾多酒莊按照售價區分為五級,後人將之合稱為「列級酒莊」。而列級酒莊也至此成為眾家酒友們追獵品飲的目標,聲勢極盛、迄今未衰。
所謂的「波爾多五大酒莊」,其實就是指1855年分級中的五個一級酒莊
其中的Chateau Mouton(中間者)原先是二級酒莊,1972年才儕身一級酒莊之林
事實證明酒莊主人菲利浦男爵(Baron Philippe de Rothschild)的鑽營深富遠見
現在一、二級酒莊的價差,少則數倍、多則十倍,非常驚人...
Chateau Beychevelle名列四級酒莊,位於波爾多的聖朱利安(Saint-Julien)南部,佔地90公頃。Saint-Julien是全波爾多列級酒莊數量最多的地區,平均每四瓶Saint-Julien酒就有三瓶是列級酒。當地主要為礫質土壤,適合Cabernet Sauvignon 的栽種,風味兼具Margaux的細緻優雅與Pauillac的濃厚強勁。
在法國地區(尤其是波爾多),自中世紀以來的釀酒者
多半為隸屬騎士領主的酒農,這些酒農受到領主保護,也為領主工作
因此往往以居住地的防衛中心---「城堡」(Chateau)來命名葡萄園
這也就是為何波爾多酒莊往往以某某堡為名的主因~
從上圖的景觀來看,與其翻成「龍船堡」,不如翻成「龍船莊園」更加合適
而Chateau Beychevelle身為本區列級酒莊的一份子,也堅守波爾多的傳統釀造手法,每年採用成熟度適中的各種葡萄進行混合釀造,同時選擇法國橡木桶陳放18個月(其中一半為新桶),在許多常常「名不符實」的列級酒莊中堪稱清流。
每到秋收時節,就有許多學生或是農暇時的農民到葡萄園中幫忙採收
相對於一般的體力勞動,採收葡萄的薪水據說很高,但是也非常勞累
雖然手工採收的成本極高,但是許多酒莊為了釀造出酒質均衡、整齊的酒款
對這方面的支出毫不吝惜,也使得手工採收往往是優質酒莊的「標準條件」
由於價格平易、酒質又在水準之上,因此Chateau Beychevelle成為早期派駐香港英國官員的最愛。除了在歐洲世界受到歡迎外,華人世界更對這支酒別具隻眼、深為青睞,其中最大的原因在於其頗具特色的外觀。
雖然中文世界一向以「龍船堡」稱之
但酒標的船首像其實是希臘神話中的「獅鷲」(Griffin)
遠看其實也差不多嘛...... (惡德商人的發言)
在亨利三世(1551-1589)治下,Chateau Beychevelle乃埃普倫(Epernon)公爵的封地。傳聞中,凡是經過他莊園的船隻都必須下半帆以示忠誠。因此莊名由“Baisse-Voile”(意為下半帆)演變為“Beychevelle”。酒標上的船首像,是替酒神看守酒窖的獅身鷲首獸,而下半帆的龍船,也被當成莊園的標誌。沒想到數百年後,這個深具尚武精神的酒標被華人視為吉利的象徵,在英國殖民香港期間,成為華人接觸波爾多列級酒莊的先鋒,也奠定日後龍船堡在華人世界廣受歡迎的地位。
在小編的「酒標審美大會」中曾經提過每幅酒標背後都有著豐富的文化意涵
在龍船堡中,從酒名、圖案、到酒莊歷史,也都懷有舊世界酒的優雅意境
除了品嘗酒的氣味口感以外,外型與內涵也是品味葡萄酒的一大重點!
一般來說,波爾多列級酒莊在葡萄酒世界中屬於價格波動幅度大、上漲也快的酒款,可以想見在今年的龍年風潮中,大量提高的除了父母「搶生」的「龍寶寶」人口之外,Chateau Beychevelle的價格應該也會多少受到影響。以Chateau Beychevelle的產量而言,要說會一瓶難求恐怕太過誇張,但是隨著時間漸逝,以有限的數量供應日漸龐大的需求,想必價格只會越來越高,不會持平不動。所以醇品在此良心建議各位朋友下手要趁早,雖說年假剛過,但接下來還有端午、中秋等傳統大節,多得是準備長輩禮物的時機,各位朋友可要精打細算一番囉!
走過了艱辛的2011,迎來了可能是世界末日充滿希望的2012
醇品在未來的日子裡將會陪伴著各位繼續航向葡萄酒的未知領域!
飲酒過量 有礙健康